1. <acronym id="88te7"></acronym>
    <tr id="88te7"><strong id="88te7"></strong></tr>
  2. <acronym id="88te7"><label id="88te7"><menu id="88te7"></menu></label></acronym>
  3. <pre id="88te7"></pre>
    <track id="88te7"></track>
    <table id="88te7"><ruby id="88te7"></ruby></table>
  4. <track id="88te7"></track>
    當前位置:首頁 > 云南 > 大理特產

    大理特產

    • 雞山蜜餞
      雞山蜜餞,蜜餞是雞山寺院著名的傳統加工蜜食。主要品種有冬瓜蜜餞、柑桔蜜餞、橄欖蜜餞、香櫞蜜餞、姜花蜜餞及天門冬蜜餞地精蜜餞幾種,而尤以姜花蜜餞為精美。......  [詳細]
    • 雞山板栗
      雞山板栗,板栗樹屬落葉喬木,高可達10余米。板栗樹一般栽下4―7年可開花結果。10年后進入盛果期,單株每年可產到300-400斤。......  [詳細]
    • 雞山冷菌
      雞山冷菌曬干后為黃色,且異香撲鼻,房中收有少許,則滿屋異香。不論新鮮或曬干,都煮之不爛,肉質細嫩,香甜清脆,其香味及營養皆高于一般菌類,是菌類的珍品。......  [詳細]
    • 雞足山香筍
      雞足山香筍,雞足山是香筍竹的主要產地,除海拔較高的天柱峰外,從山麓到山腰的寺、院、庵、堂周圍,多是香筍竹林,增添了古剎的翠竹風光,名山更顯清幽潔凈,也是山中的一大經濟來源。每年夏秋之間,香筍破土而出,長至1尺4、5寸,粗約2-3寸時,就可采下竹筍,剝去外殼,切成薄片或細絲做成多種名貴鮮菜,如清燉香筍、筍絲炒鮮肉、三鮮湯等,還可用來做泡萊,其味鮮嫩脆香,是難......  [詳細]
    • 白族土八碗
      白族紅白喜事宴客中的八大碗是白族傳統飲食文化的集中表現。宴桌是八仙桌(正方形的大理石雕花桌),一般8個人為一桌,菜肴上8個,俗稱“八大碗”。白族土八碗葷素搭配和理,肥而不膩,素而不淡,營養豐富。炸、酥、燉、煮齊全,有蒸有氽,色澤鮮艷多彩,突出白族飲食酸辣口味特色。席面用料簡單,但形式和禮儀隆重,所用器皿一般是本地產的土碗、紅竹筷子等,很......  [詳細]
    • 南澗苗族服飾
      南澗傳統的苗族服飾,均用多色麻線制作而成。在苗族服飾中,最讓人新奇的是女人的頭飾。苗族姑娘,習挽犄角形單發髻于頭頂,并將髻編于左或右。束發常用紗、綢帶,不同的苗族支系,采用的紗、綢顏色和花紋也有所不同,有的還配戴系有“百家鎖”的銀項圈等。已婚婦女,一般都行編發,并將發辮沿頭頂邊緣繞起來,而且多以彎月形的梳子卡插于發盤頂心。在苗家人中,......  [詳細]
    • 水族服裝
      由于受漢族影響,與當地漢族服飾區別不大,F在已無明顯差異。水族服裝的特點是“短衣長裙”,且完全用火麻土布作面料,喜深藍靛色,民國以后逐漸易裙為褲。水族服飾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飾。與漢族“姊妹裝”頗相似,但袖長而窄。身短而緊是與漢族“姊妹裝”的微小區別。褲的腰、臂部較緊、褲管較寬大,頗有點喇叭褲的韻味。水族男子穿大襟無領藍布衫,戴瓜皮......  [詳細]
    • 白族刺繡服飾
      白族的服飾有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,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。秦漢至南北朝時期,白族先民以滇池為中心的滇僰人“頭飾羽翎”。在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青銅器舞蹈圖像中,舞者全戴羽冠,頂插長翎,上身裸露,下著獸皮羽毛帶狀裙。洱海地區,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蠻,男女以氈皮為披,女子絁布為裙,男女赤腳!对颇现尽肪砦逶疲骸皷|有白蠻,丈夫婦人以白繒......  [詳細]
    • 苗族竹筒雞雜
      居住在鶴慶縣境內河谷地區的苗族,風味小吃眾多,其中,竹筒燜雞雜的風味很獨特。竹筒燜雞雜,選一節老黃的竹筒,一頭留節、一頭開口當“鍋”。將洗凈的雞肝、肫及雜碎剁碎,配以香菇、竹葉菜、青薄荷、蒜泥、草果面、核桃仁茸及食鹽拌勻,全塞進竹筒中。再用芭蕉葉塞封節口,將竹筒放到炭火上翻轉烘烤。待竹筒冒出油珠,使可破竹食之。奇香四溢,回味久長。......  [詳細]
    • 彝族血腸
      在祖國西南邊陲有一個以彝族為主的山區農業縣——大理州南澗彝族自治縣!  如果你無意間翻看地圖,不難看出南澗縣位于無量山和哀牢山交匯點上,這里是古代崇拜母虎的虎族也就是彝族先民的聚居地。這里群山跌旦,河流湍急,有保持完好的原始森林群落,也正是在這塊土地上誕生了彝族先民最初的文明,即守獵文明和讓世界刮目相看的“十月太陽歷”,同時它也傳承了......  [詳細]
    • 南澗彝族服飾
      南澗傳統的彝族服飾,雕花繡朵,款式多樣。男人服飾分別為大白繞子、皮領褂、對襟衣裳、褲子;女人服飾主要有折包頭、上衣、圍腰、領褂、褲子等。不論男裝女裝,彝族服飾皆繡有圖案、花紋,兒童裝則加有金、銀、銅等制成的老虎裝飾品。在這些服飾中,最顯眼的是彝族姑娘的頭飾,它以幾十種不同花色的布料拼湊而成,并用 200多顆大小銀泡鑲嵌得銀光閃閃,有的形似......  [詳細]
    • 傈僳族的“麻布衣”
      居住在大理地區的傈僳族,新中國成立前,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區,穿著都用自己栽種的1籽剝下的絲皮加工制作的衣服,傈僳族群眾叫它“麻布衣”。傈僳族男子服飾,上身穿一件用10多個麻布絲紐子對排相扣的麻布對襟短農;個別地區男子著長衫,下穿一條大襠麻布褲子,有的頭戴瓜皮小帽或以青布包頭,或不戴帽而喜蓄一咎發辮纏于腦后。頭人及個別富庶人家的男子,則愛在......  [詳細]
    • 大理青梅
      大理的洱源是當之無愧的梅子之鄉,成片的都是梅林;ㄍ蕷埣t青杏小,別看青梅酸,大理“金花”有辦法整治它。如果單純的做成蜜餞,顯得太普通了些,大理金花們把梅子做成“雕梅”。 青梅水很大,所以要先用石灰水浸泡,晾干后梅子肉就不那么脆了,這時就可以用刻刀在梅肉上雕刻出連續曲折的花紋,然后從空隙處擠出梅核,中空如縷,輕輕壓扁,變成一朵鏤空的菊花。......  [詳細]
    • 鶴慶吹肝
      滇西北各民族(白族,彝族,納西族等)常采用的豬肝做法。而大理鶴慶人則將新鮮豬肝用插入的麥竿兒吹脹到最大,然后撤掉麥竿兒,將脹大的豬肝用蒸籠蒸熟,放涼,切片,拌入芫荽、醬油、醋、辣椒、味精和鹽后即成,其味極爽口并且沒有通常豬肝特有的難吃的味道。切片略帶甜味(肝糖元水解所致),切面有無數小氣孔,像海綿一樣吸水,非常好吃。吹肝是鶴慶的特色食......  [詳細]
    • 大理凍魚
      “凍魚”這個詞很容易引起誤解。比如,超市冷柜里瞪大眼珠子的那些商品。只有到了蒼山洱海之間的大理壩子,兩字一出,就會引起哈喇子的連鎖反應,頗有誰與爭鋒的氣概。大理有句俗話,叫“吃凍魚,曬肚皮”。凍魚是道涼食,但是食用時間卻是在秋后至次年三月之前,所以要邊曬著暖暖的太陽邊吃凍魚。白族人都愛吃這道美食,到了秋后經常做了吃,更是待客的佳品。光......  [詳細]
    国产麻豆放荡AV剧情演绎
    1. <acronym id="88te7"></acronym>
      <tr id="88te7"><strong id="88te7"></strong></tr>
    2. <acronym id="88te7"><label id="88te7"><menu id="88te7"></menu></label></acronym>
    3. <pre id="88te7"></pre>
      <track id="88te7"></track>
      <table id="88te7"><ruby id="88te7"></ruby></table>
    4. <track id="88te7"></track>